悠悠大公桥(230)
悠悠大公桥(230)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游春
都说“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宜昌市七一酒厂继1972年成功开发“西陵特曲”之后,1976年又开发出“三游春”酒。
如果说“西陵特曲”以宜昌的古城名命名的话,“三游春”则是因为三峡出口、南津关前的宜昌这城市最有名的一处名胜古迹三游洞而得名。三游洞是因为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由此而得名;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再游此洞,称之为“后三游”。将丰厚的历史文化与当地的酒品牌结合在一起,也是提升酒文化知名度的一种捷径。
还是抄写当年的一些文章对“三游春”的吹嘘吧:“三游春”的生产始于1974年,与普通露酒有所不同,三游春露酒不仅以单一的粮食作物酿酒,而且是在酿制中采用多种谷物,另添入宜昌特产的“芳香叶”,使得酒液清亮透明,香气怡人,具有“醇、柔、浓、香”四大特点。“芳香叶”又名香花、香草,是会散发出独特香味的植物,是三峡一代盛产的一种药材。故“三游春”露酒也属植物药材配制酒,不仅能驱寒暖胃,还有舒筋活血的药效。
厂家与文人结合,将这款营养型露酒说成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车间酿酒工人劳作之余,为驱除疲劳而自制自饮的配制酒,由于配方独特,口感好,能滋补身体,且质量上乘,故深受工人喜爱。”这一点不知是真是假,有一个后来考上师范,当了小学老师的奉节人袁祚萱回忆起1973年在宜昌七一酒厂打工的经历时写道:
“宜昌是个好地方,三峡电站共营造。沿江大道好热闹,不亚北京长安道。记得公元七三年,到此打工永难忘。当年打工来宜昌,七一酒厂大酒坊,各种名酒飘芳香。七一是个好酒厂。天天晚上烧锅炉,人小力大把苦尝。寒冬腊月不畏寒,疲劳至极喝酒酣。要是主任看见后,工人哥姐把话挡。”由此可见,当时在酒厂上班喝酒很正常,和一个酒厂职工告诉笔者的那样:“酒厂的哪一个不会喝酒?连住在酒厂周围的街坊邻居一天闻不到酒糟味就不习惯!”
笔者问过他:“喝的是三游春吗?”
“那时候哪有三游春?”他很骄傲也很鄙视地望了我一眼:“那时候我们在厂里喝的都是”头子酒”!”
“头子酒”就是出酒的时候最开始放出来的酒,又叫“酒头”。酒头含低沸点物质、如低点脂类醛类较多。最大特点是香,特别是喷香突出。放到最后的酒叫“酒尾”,含高沸点的酸和酯较多,含酸量很高,最大特点是回味悠长,“酒头”和“酒尾”经多年储贮后用于勾兑是极好的调味酒。其实笔者有幸喝过不少的“头子酒”,从巴东野三关的“苞谷酒”到湖南常德的大曲酒,当然还有原来在小溪塔的地区罐头厂生产的果酒的“酒头”,没什么感觉,除了度数高,还很有些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