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227)

悠悠大公桥(227)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227)

    ▲修公路

    在三年饥荒的岁月里,宜昌人与饥饿、疾病和死亡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较量。即便是在那样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和各项建设还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1959年3月,全长148公里的五(五峰)宜(宜都)公路通车,沟通了山区与平原的物资交流;4月,宜昌开通城区首条公交车线路,从北门到伍家岗往返,单程11。8公里;10月1日,宜都工业区和宜昌市、宜昌县在铁路坝广场召开有4500余人参加的庆祝国庆十周年大会,会后组成22个大队进行了游行。

    1961年7月8日,宜昌市人委决定将冶金工业局、化学工业局、轻工业局合并成立宜昌市工业局,确定该局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大跃进”中兴建的31个工业企业实行“关、并、分、缩”。其中高压电瓷厂、绝缘材料厂等13个企业下马;染整厂合并到鄂西织布厂;调整后保留峡江造纸厂、利民化工厂、民康制药厂、新华印刷厂、三峡瓷器厂、市棉织厂等17个企业,或维持现状,或充实提高。1962年再次调整,关闭红星化工厂等3家工厂,专署(地区)农具厂与市动力机械厂合并成立宜昌专区农业机械厂(俗称“小拖”),实存企业13家,经过2年调整,原有职工7834人减少到2114人。

    在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匮乏,缺乏原料,七一酒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厂领导就带领着大部分职工到当阳玉泉寺大山深处种田度荒,厂里仅留下少数人从事酿酒生产。不过这时使用的原料不是粮食,而是“金刚土”及一些野生植物的树蔸,生产低质低劣的白酒,在市场上实行计划供应。

    那也是七一酒厂的黑暗时刻,从1957年的年产量的423吨到1962年的235吨,白酒年产量就减少了几乎一半。所属上级也一直摇摆不定,从酒厂建厂初期的市合作总社管理到1956年合作总社撤销成立的宜昌市商业局,再到1965年酿酒业划入轻工行业,酒厂先后由宜昌市第一轻工业局、轻工业局管理,也是一种折腾。

    有一传说,1963年麦收时节,当时的宜昌地委领导闫钧、赵抱一会同宜都县委书记李默,一同来到百里洲检查指导工作(当时百里洲属于宜都管辖)。他们分别骑上自行车,沿着大堤查看麦收与棉田管理情况。在晚上听取区委书记江诗智、区长郑金才汇报的时候,得知劳动者的体力消耗很大,而喝酒可以缓解疲劳。

    闫钧听说后,二话没说立刻给地委办公室通了电话,叫办公室工作人员与枝江酒厂和宜昌七一酒厂联系(当时是地区管辖市)。第二天上午,回话来了:两个地方的酒厂库存共有三万斤酒,经领导批准,可以马上调运。说时迟,那时快,在一周之内,就把那三万斤酒,通过沙宜班轮运到了百里洲。

    这里面虽然有夸大之嫌,不可轻信,可也说明白酒对于体力劳作的农民的解乏很有作用,还有当时地委书记很有魄力,也很有权力。就是有些疑惑:一个小小的百里洲就能要15吨白酒,要是闫钧多巡视几个地方,多满足一下民众对酒的渴求,七一酒厂200多吨的年产量能应付几次?更况且还有那么多的城区人也想喝酒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