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78)
悠悠大公桥(178)
▲解放初期的机床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新政府一边要支援前线,一边要恢复生产;一边要解决宜昌城内散兵多、机关多、特务多、烟馆多、娼妓多、乞丐多、教会组织多、道门派系多、黑人黑户多的历史遗留问题,一边要和敌对分子、不法商贩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同时还要着手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
虽然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对于在大碑巷口的出席由大大小小的机器厂、翻砂厂、修造厂合并起来的联众机器厂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对未来有了极大的期待,可他们不会想到,这就是宜昌工业初创时期的一个伟大节点:联合起来才能做大做强;他们也不会想到,仅仅只过了一个月,因为公私合营,“联众机器厂”就又更名为“新华机器厂”,那将又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国内打退了敌人在军事和经济两条战线上的进攻和破坏,面对物价稳定后出现的市场萧条、私营工商业大批停工歇业的现象,根据党中央有关“三年恢复,十年建设”的指示精神,政务院(后来的国务院)确定了调整工商业的一些具体政策和作法。
宜昌市新政府除了引导部分商品流通行业适时进行转产,还对刚成立不久的联众机器厂实施了国资注入。据季凯志的文章回忆:“1951年10月,联众机器厂与市营工程机械厂合并,组成”公私合营新华机械制造厂”。成立初期,由市政府主任秘书段玉美、南下老干部张九贤、任公方代表,张任厂长,私方代表吴熔陶(吴道生翻砂厂老板)任副厂长,厂址在一马路大碑巷口。”
对于“宜昌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现代机械工业企业”,新华机械制造厂拥有资金7。9万元,各种设备40余台,据有关资料记载,仅在新厂成立后的1952年,就完成工业总产值16。29万元,以后逐年提高。尤其是在以后的一系列合并重组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以该厂为基础,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对宜昌机械工业的发展起了催化和播种的作用”。
现在请各位看官来看看新华机械制造厂在历年的演变过程:1955年7月,将民生公司设在西坝的宜昌市造船合作社并入后,新华机械制造厂更名为“公私合营新华船舶修理厂”,第二年8月,新厂一分为二,一部分成立“公私合营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理厂(这就是以后的长航宜昌船厂)”,一部分改名为“地方国营宜昌市机械厂”,1957年10月又更名为“宜昌市通用机械厂”,工厂也从大碑巷迁到东门外翁家堰。
1962年,又一次更名为“宜昌市动力机械厂”的工厂与宜昌专署农具厂合并,更名为“宜昌专区农业机械厂”,开始生产榨油机;1965年10月,该厂全国第一家试制成功165型柴油机,一方面在北门外的土街头组建成立“宜昌市柴油机厂”,一方面以原农具厂为基础,在胜利四路与夷陵大道交汇处组建“宜昌市机床设备维修站”。1966年2月,将原铸造车间分出,在东门外成立“宜昌市铸造厂”。
1970年5月,原厂再一次一分为二,一部分迁到老气象台(现西陵一路原金轮服装市场,已拆除)成立“宜昌地区农业机械厂”(后来的小型拖拉机厂,俗称“小拖”);原厂更名为“宜昌市第一机械厂”,开始生产液压机,并开始试制金属打包机。与此同时,宜昌市机床设备维修站与武汉重型机床厂技校合并成立“宜昌市机床厂”,开始生产平面磨床。
1982年9月,第一机械厂和机床厂合并,组建“宜昌市机床工业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机床公司先后合并了市电机总厂、市皮带运输机厂和市电工仪器厂,拥有资产净值11565万元,职工2165人,研制成功的1000吨剪切机以及其他固体液压打包机开发成功,奠定了公司在国内生产环保机械的骨干地位,1997年更名为“湖北力帝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也是它最辉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