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145)

悠悠大公桥(145)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145)

    ▲1940年6月15日,侵入宜昌的日军行进在残垣断壁的宜昌街头

    从1938年1月24日,日本飞机轰炸宜昌铁路坝,炸毁中国空军飞机6架,炸死炸伤民工200多人开始,日机对宜昌实施的狂轰滥炸就越来越猛烈,其中伤亡最为惨重的是1939年2月至3月期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三)清晨,宜昌城内,环城东路至新街,献福路至北正街一带民房全被炸毁。大东门正街大批房屋及万寿宫和晴川书院(东门附近)被一枚500公斤的炸弹炸毁,弹坑直径约10米,深达2米以上。大东门口祜记油坊的防空壕中弹,躲避其中的40多人全被炸死。

    资料显示,1939年3月8日(正月十八),日机再次轰炸宜昌城。日军飞机42架自上午8时至下午4时轮番对城区发起4次狂炸。早晨7点左右,轰炸老三条街、中山路、木桥街一带;第二次在上午10点,轰炸环城南路、学院街;第三次在午后2点,轰炸二马路、圣公会、西陵路、美华里、平安里一带;第四次在午后3点,9架日机排成一字形,轰炸乐善堂街上段、花月楼、积庆里、南门后街一带。直接导致宜昌老城的大北门、东正街(西陵一路新民街至环城东路一段)、璞宝街、二架牌坊街(新民街)、学院街、环城南路、通惠路、中山路一带大片商店、民房烟雾弥漫,火光飘摇,被炸死的市民的尸体横陈满街。

    同时由于国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判断严重失误,在排兵布阵上出现重大误判,导致1940年由日军发起的宜昌作战(国府称为“枣宜会战”)中,我军的前线作战部队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也导致参与作战的日军第十一军4万人虚晃一枪,从襄河掉头向南,很轻易的摆脱了35万国军的围追阻截,长途奔袭,于6月12日轻而易举、几乎没遭到抵抗就进入了位于长江上游咽喉要地的宜昌。

    同时由于日军发动宜昌作战的初衷就是“将第五战区兵团主力歼灭于随县、襄阳一线以北地区,随后将汉水右岸之敌压至宜昌附近,予以歼灭”,进入宜昌时并未决定占领和固守这座城市,只是按照第十一军司令部“一周内毁掉宜昌的军事设施后,返回原驻地”的命令,在宜昌连续五昼夜烧杀抢掠,大火三周不熄,烧毁大小房屋7000余栋,拆毁房屋200多栋,被杀戮的老百姓数百人。并将其所抢劫的物资运往大公路、杨岔路一带集中,用30多辆卡车、100多匹骡马连续外运五天。为防“资敌”,日军还将国军匆忙撤退时未曾带走的大批燃料和弹药以及军用物资扔进长江,并烧毁30多辆汽车。以至于攻克宜昌的十三师团在撤退途中接到军部关于占领宜昌的命令重新返回宜昌后,驻军居然很难找到依然完整的房屋。

    这一点,可以从日军拍下的1940年6月15日,日军骑兵部队行进在残垣断壁的宜昌街头的照片中略见一斑。而在日军梶浦银次郎联队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组织编写的回忆录《辽远的战场》中,对那支占领过宜昌长达4年之久的231联队历史提供了比较客观的资料,也以联队史的形式,从侵略者的角度记录了包括宜昌作战、国军反攻宜昌,以及宜昌被占领期间的一些情况。

    于是,我们就知道了,日军在占领宜昌后,把中心城区划为两部分,原来的老城范围内作为难民区,而民国后新辟的商埠区则作为日军的军事区。从日军绘制的《宜昌市街地略图》中可以看见,原来的宜昌海关成了联队本部,原来的省立宜昌小学的位置成了“11。行李弹药班”和“24。(马)厩”,在怀远路对面原来永耀电厂的位置,则是“兽医室”。

    想一想原来书声琅琅的教室居然变成了饲养马匹的马圈,想一想原来整洁干净的大操场到处都是被践踏的马粪,想一想原来鸟语花香的校园到处都飘荡着难闻的味道,想一想一墙之隔的大南湖经常响起日本兵用手榴弹炸鱼“改善生活”的爆炸声,就会叫人有切肤之痛,也才能使人感觉到亡国奴的无奈和愤怒,无怪乎1945年抗战胜利、宜昌光复以后,很多原来省立宜昌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面对曾经的许多教舍被毁、许多房屋荡然无存,一所曾经名扬鄂西的名校毁于一旦而痛心不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