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76)
悠悠大公桥(76)
▲人力车与乘坐的洋人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的6月12日是阴历五月十五、也就是宜昌人所说的“大端阳”以后的一天中午时分,白花花的阳光从天上直泻而下,就把县府路地面的青石板晒得发烫,被无数的鞋底板磨得光亮的青石板就有些晃眼,虽然离长江只是咫尺之遥,可没风,不大的宜昌城就像是被罩在蒸笼里似的闷热。
均益车行的一辆人力车是从大南门城洞里进城的。
宜昌城墙已在一年前被拆掉了,其实,拆城墙在当时来说是大势所趋,在原载于1926年《东方杂志》的一篇介绍宜昌的文章中就说:“民国后,宜昌府废,改东湖为宜昌,于通惠门外,建设商埠,中外商贾,日见云集,始成今日之宜昌。”同时指出:“宜昌城垣,筑于明洪武十二年,高二丈二尺,周八百六十三丈,东北诸面皆壕,西临大江,四周多毁坏,故有”纸糊宜昌”之称。此城既防市政之改造,又阻内外之交通,急宜拆卸为之便也。”
拆除宜昌城墙的决议其实早在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就由时任宜昌县县长的江楚清根据武昌拆城墙修大道的影响下作出了“旧有城墙,阻碍交通,亟应克日拆毁”的决策。可是当年宜昌正值北洋军战败、川军想把势力扩大到宜昌,再加上又是国共分裂、宁汉合作的前夕,人心惶惶、战乱不断,又没有钱,就一拖再拖。
直到新一任宜昌县长赵铁公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2月1日到任。下车伊始,就利用宜昌“烟税”,从宜昌各乡镇抽调大批农民工拆城墙、挖基石、填埋护城河、修筑砖碴三合土的环城路。历时二年,形成了如今由环城东路、环城北路(曾与环城东路并称为向阳路)、环城西路(曾被称为东风大道,也就是现在从北门口到环城南路的沿江大道路段),环城南路(曾被改为民生路、工农四路)的四条路并接起来的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
作为当时宜昌最大的市政工程,赵铁公将建马路的工程发包给当时名噪一时的宜昌商人李春澄名下的公昌建筑厂和另一家夏和记营造厂。其拆墙、挖基石、挖方、填方等都是征集各乡镇民工来做的,不但没有工钱,连伙食都是自备;在施工中挖出许多的石板、石条、石块和大块城墙砖等有用的建筑材料,都一一估价出售。
有趣的是,在拆除宜昌老城所有的城墙和所有的城门以修建环城路的同时,可唯独保留了大南门。据说当年赵铁公曾经梦见过关公,而且因为拆城被关二爷严词呵斥过,醒来后吓出了一身冷汗,而且头痛得厉害,所以不得已赶紧下令停止拆除大南门。其实根据前宜昌佛教协会会长昌明法师的回忆,这不过就是赵铁公编造的一个传说,其根本理由是因为他收受了大南门城上关圣楼的住持和尚隆湘偷偷送去的贿赂,所以就编造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有关这一点其实很正常,谁都知道“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谁都知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不晓得赵县长当年是不是知道“要致富,先修路”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