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41)

悠悠大公桥(41)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41)

    ▲李稷勋照片

    四川保路运动,被称作是辛亥革命的催化剂和导火索。1911年5月,清政府在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将商办的川汉铁路收归国有(以便将路权转手卖给外国人),从而激起了汹涌澎湃的保路浪潮。保路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大事件。在这一事件中,盛宣怀是被谈及最多的一个关键人物。探本溯源,保路运动中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李稷勋。

    李稷勋(公元1860-1919年),据《清史稿&8226;列传&8226;文苑》记载:“李稷勋,字姚琴,秀山人。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会试同考官,精衡鉴,重实学,颇得知名士。累官邮传部参议,总川汉路事。博学善古文,尝受诗法於王闿运,而不囿师说。专步趋唐贤,意致深婉,得风人之遗。慈铭尝称赏之。有甓盦诗录四卷”。

    时年38岁的李稷勋殿试考中第四名,除状元、探花、榜眼外,为二甲第一的他享有将殿试考试皇帝亲批成绩唱名(称为“传胪”)的荣耀。据载,李稷勋在京时与清末革新派六君子中的谭嗣同为好友,因涉变法嫌疑,曾受慈禧太后召见,当慈禧问及对康梁变法有何看法时,李稷勋答道:“先王之法,未尝不善,有法治,还须有人治。”从而躲过一劫。但从此也可看出李稷勋左右逢源和为人圆滑的个性。

    《蜀海丛谈》载文说:“秀山虽远在边陲,然文风殊盛。”所以出身贫寒,但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李稷勋才会走出土家苗寨。不过在此之前,考取举人的李稷勋在秀山编过县志,当过书院的山长,办过矿业,不过矿山失败后备受指责,不得已才走上了科举之路的,谁知一举成功,考取“传胪”。要知道同榜二甲第六名(会试第29名)的傅增湘和二甲十八名(会试第13名)的钱能训后来都成了民国的政要,分别官至总统府顾问、教育总长和国务总理。

    这位“戊戌传胪”在京第二年(公元1899年)散馆后,于1900年授编修,当过会试同考官。据传1904年当年充任会试期间,,本房房官已将谭延闿殿试后的卷子丢入落卷。可李稷勋翻阅落卷,却极力推荐,使谭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旋任湖南咨议局议长、省都督、省长、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对于此闻,听听即可,不可信以为真,因为两人此后并未有过太多的交往。

    在京多年,李稷勋也积累了很广的人脉,1907年,有人帮他在新成立的邮传部里谋了个左丞参议的官职,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7月,李稷勋被邮传部委派充任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前身)首任监督,没上任就接到其母去世的消息,只得丁忧(清制规定:官员父母亡故需停薪留职回乡守丧二十七个月)离职,返乡奔丧。谁也没想到却是因祸得福的时机。

    为了便于管理,川汉铁路总公司1907年在三地各设一个总理。北京总理统领全局,成都总理负责筹措谋划,宜昌总理管理实地勘测和施工,而宜(昌)夔(府)段是川汉铁路全线唯一开工的项目,因此实权最大,财力最多,也为各方利益集团所看重。1908年6月,驻宜昌首任总理费道纯在踏勘铁路线时病故于兴山县,王秉恩继任不久辞职,改由驻北京总理乔树楠暂代。

    因四川地方官绅对手握铁路大权的乔树枬心存芥蒂,在赴宜昌查账的过程中,借口账目繁杂、簿册凌乱等,说乔树枬“欲绞尽七千万四川人之膏血,而填少数豺狼贪吏之欲壑”。在受到屡屡攻击的情况下,乔树枬心存愤懑,就想找个替手。思来想去,就想起了正在奔丧路上的李稷勋。便以“工程重大,鞭长莫及”为由辞代宜昌总理,另举邮传部参议李稷勋接充。

    这样,李稷勋就走马上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