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2)

悠悠大公桥(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2)

    ▲唐贵智《南津关附近红层中的地应力场示意图》

    宜昌河道的“沧海桑田”这一结论,可以从这一节的照片上得到证实,这是地质学家、宜昌地质地矿研究所唐贵智先生所绘制的《南津关附近红层中的地应力场示意图》。图中实线是远古河床所在范围,而虚线就是现在的长江大河所在。可见古代的长江曾经从现在的中心城区平铺而过。

    按照湖北煤田地质局125队《宜昌城区工程地质研究》一文介绍:宜昌市城区建设具有2500余年的历史,其地形地貌和第四系的堆积物独具一格。长江出南津关后呈喇叭口横贯市区,南津关西北为中低山区,宜昌城区在地质历史上曾五次(被)夷平。从南津关至伍家岗,长江沿岸阶地有五级,宜昌城区的建筑物基本坐落在这五级阶地之上。为此,宜昌江段的演变和五级阶地发育情况,也就构成了宜昌城区建筑工程地质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有必要请各位看官一起来看看这个权威单位对宜昌江段河谷演变的解读:中更新世至更新世时期(180-80万年)宜昌河段还是一个宽而浅的河流,长江主流冲刷在左岸(镇镜山、东山一带),上更新世末二级阶地开始下切,形成了以樵湖岭为中心的宜昌江心洲基座,此时主河槽位于(镇)镜山-樵湖岭-东湖,铁路坝-大公桥-九码头一线;另一分流(河)槽由大江方向汇集于紫阳溪卷桥河-大公桥-九码头汇合。

    到了全新世(12万年-1950年),由于南津关挑流坝的进一步发展,地壳缓慢上升,三江河槽向纵深方向不断扩大成主河床,把宜昌江心洲分成两个江心洲,即宜昌江心洲、西坝江心洲,长江主流从东湖至铁路坝逐渐转移到三江而扩展成河床,由此,东湖、铁路坝河床荒废为间歇的河床,只有洪水期才成为分流作用。

    同时,由于长江到南津关时为转折河道,便产生离心环流,由此产生南津关大规模岩崩,三江河道被堵,主流河床由三江转向大江。因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产生的偏转力,使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对右岸发生侵蚀,左岸形成漫滩。依成因原理,宜昌河段原来大江河床比较窄,为适应新的过水断面,新爆发性的向西岸侵蚀、冲刷,这些大幅度右侧侵蚀也为二江河床开辟了新的道路,长江一段阶地形成。黄柏河的大量沙砾石无法带走,

    在河口形成冲积扇(面),与大石块带连成一片,彻底堵死三江以后,三江也成为间歇性河床,只有洪水期,水位高于块石带和冲刷扇(面)时才起分流作用。这时,三江两岸一级阶地形成,河床窄,铁路坝完全荒废,宜昌江心洲脱离江心,大江河床不断向右岸冲刷迁移,葛洲坝形成。

    (二十世纪)50-80年代,由于南津关横梁子坝、葛洲坝先后形成及黄柏河冲积扇(面)的不断扩大,右岸形成凹岸,水流进入弯道后,主流线便明显地逐渐向凹岸转移至河湾顶部,从平面看大江河床(有)不断向右迁移趋势。后经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对宜昌江段水流作用具有重新安排。到目前的状况,从上述长江水流经过五次大的变迁,逐级向南转移下切,形成宜昌河床北岸五级阶地雏形,造就了依山傍水的特色及宜昌城区建设带状分布的工程地质基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