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宜昌边边(89)

宜昌边边(89)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宜昌边边(89)

    △肖家巷老照片,宜昌四中围墙内即是华严寺

    78.神秘的华严寺

    据史料所载,民。国时期,肖家巷里曾经还有一座华严寺,可是无论在笔者的记忆还是宜昌边边的一些老住户的印象里,似乎难觅踪迹。为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笔者在写作这篇拙作的同时,也在不少微信和qq群里发出过不少求证的请求,罗洪波老。师转来林文安先生(其祖父林智伯字树藩号恕凡居士,曾主持编修过《宜昌县志初稿》)的回应说:截止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的宜昌佛教寺有记载是188处,未见华严寺,有个东门外里许的华严庵,旧《东湖县志》记载过,久废。至于怎么演变,不清楚。

    据那位在当阳玉泉寺出家、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在宜昌古佛寺当住持的超明法师在《宜昌佛教的变迁》一文中分析的那样:”当时宜昌的佛教庙宇,虽然没有什么很著名的名山古寺,但比清朝时的“九宫十八庙“发展的不少,僧尼人数也很多,有一些庙宇的香火还是很盛的,信佛敬神的善男信女也是很广泛的。其原因是宜昌几度是鸦。片烟倾销的大本营,有些人的钱来得容易,也乐于花在信佛上。还有宜昌老门老户殷实户多,如陈、huang、王几大家,田地多,人口多,很信佛。有的全家皈依佛教,做佛事的也多。”

    于是,我们就知。道抗战前,宜昌城以及宜昌边边的庙宇主要有:东山上的东山寺,茶庵子的慈云寺,太平街的普济寺,东门的火神庙、文星阁、万寿宫、晴川书院,大南门城楼上的关圣楼,南正下街的东岳庙,珍珠岭的古佛寺,大南门正街的汉景帝庙,鼓楼街的小关庙,环城西路的三圆宫,人。民路的县城隍庙,怀远路的觉远寺,南正上。街的白衣庵,石板溪的万年寺,县府路的靖江宫,四新路(?疑应是西坝)的川主宫。共有寺庙19座,和尚100余人。

    宜昌的庵堂共20座,尼姑54人,主要有:五龙的观音寺,喻家垭的青莲寺,十里红山嘴的白雀寺、清净庵,东门外的地藏庵,杨岔路的达子庙,西坝的太和庵、松隐庵,西坝庙咀的皇陵庙,葛洲坝的八庙,北门的烈女祠,半头街的准提庵,墨池巷的古准提庵,太平街的观音庵、净佛庵,壕坑的三教堂,桃花岭的圆通寺,当然也有华严寺,写的很清楚:”在四中内,当家名纯恒,共五人。”

    当时的寺庙庵堂少数有地租,大部分以赶经忏、做佛事为主,生活来源还有施主们的布施,烧香敬神的人给的香火钱,菩萨生ri神会收的钱。庵堂还有富户太太小。姐的布施,少数还自种菜园,卖菜自给。1945年9月,抗战结束,ri寇投降之后,宜昌光复,外。逃的一些僧尼返回宜昌,但庙宇全毁。”大难之后,经济元气大伤,加以物价不断上zhang,老施主们亡故得多,难求布施或援助。僧尼只得搭盖偏棚或简陋房屋为栖身之所,供奉几尊佛像;恢复佛教活是困难重重。”

    按照超明法师的回忆,宜昌光复以后,宜昌能住和尚的庙宇只剩7座,而且是十分简陋的,和尚总共只有25人:”只有关圣楼(大南门)香火还比较好,其余靠赶经忏和做神会维持。”而庵堂还有18座,比丘尼43人。那些尼姑有的自种菜园,有的靠收地租,有的靠给神佛过生ri、初一、十五敬神的人给一点香资;有的接了佛事,自己做不了,请其他寺院的首堂和尚来做。于是我们就看见了如下的记载:”华严寺,原庙在,当家纯恒没有离开庙,另有智德、智妙共五人。”

    真的不明白,明明在宜昌沦陷期间,以及1945年光复以后那座华严寺(华严庵)还依然存在,可为什么罕见史载?为什么1936年的《宜昌县志》会说它”久废”?为什么无人还记得宜昌边边的这座抗战以后全市比丘尼人数最多的庵堂呢?其中的故事谁能说得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