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边边(26)
宜昌边边(26)
△借用照片示意
二十六.进城的路
事实上在川汉铁路开工之时,随着兴建的洋码头沿江下移,宜昌的土特产贸易中。心就从北门外河街转移到大南门以下,一直延伸到一马路、大公桥一带。那些来自鄂西北方向,带着外商大量收。购的油脂、清漆、蘑菇、兽皮、茶叶和药材的驮马队也会据此调整自己的目的地。
于是那条从大东门进城的商道会选择不再进城,而是从与东门外正街隔街相望的肖家巷穿过去,沿着当时的城壕、也就是木桥街一直向前,途经现在的富裕街、致得里、致祥路、解。放路、仁济巷、福绥路、滨湖路、过一马路,再走大碑巷、力行横街、和成里,最。后越过转运街到达内。地会(后来的大公桥码头)。有兴趣的看guan可以在现在的地图上连线试一试,就知道什么jiao捷径。
鲁迅说得好:”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于是那条沿着城壕一路前行且高低不平,晴时尘土飞扬,雨时泥泞不堪的土路就成了宜昌城东门外一条必经的交通要道。有了道路就有了需求,有了需求就有了交换,那个时候没有人管乱搭乱建,就有一些手艺人在城墙下搭一茅棚或木板房,在城壕上搭一木板成桥与那条街相通,以便好做生意,那里就被称作”木桥街”。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张《宜昌街市图》上可以看见宜昌城墙还在时的情景:城壕还在,从大东门到小东门之间城壕里的水也还在,城壕边的城墙下与木桥街之间有两处木桥连接,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在城墙下、城壕边那个”三不管”之地搭建的板壁房与茅草棚子数量庞大。好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管道路的交。警,也没有管乱搭乱建的城管,就是肯定有碍观瞻,guan方也熟视无睹。
木桥街最兴旺之时当属川汉铁路修筑期间,大东门外人口剧增,茶馆酒店生意兴隆;尤其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川汉铁路宜夔段停工,数万北方来的筑路工人及其家属聚集宜昌等待遣散,就会有消费,就会促使各种生意十分火爆。于是,民。国二年(1912年)木桥街上就有了宜昌第。一家放映默片的电影院--负廓影剧院(”负廓”就是靠近城郭的意思)。在电影院的右侧,还有一家”宜舞台”剧院,上演新戏(时为文明戏),后演京剧,不过都是昙花一现而已。
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ba掉城墙之后,木桥街就形成了一条仅比古城中的九拐巷少两拐的街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条街变成十字形,木桥街起于环城东路,东止于原市人委宿舍,长约一百米,宽约四米;木桥横街原来南起四新路,北通肖家巷,可惜北头被当时的住宅公。司阻隔,另一头被后来的木器厂隔断,只剩下长约一百零七米,宽约两米的一段。待到21世纪初,木桥街旧名如故,木桥横街则被纳入新桥巷。
好在我们这些人委宿舍的儿们,小时候对周边的街巷熟得很,还记得当年木桥街四通八达的模样,还记得那条晴天凸凹不平、雨天满是烂泥的街道;还记得放了学,几个小伙伴趴。在与献福路口相对的木桥街口的那座”灯影子馆(宜昌话:皮影戏馆)”的板壁上透过木缝看见的那些载歌载舞的”灯影子戏”,还记得后门处的那几栋红砖机瓦的荣军宿舍和环城东路上的华侨宿舍,还记得那条街上有我们当年不少的同班同学。
就想起了李宗盛的那首伤感的歌:”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