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戏说中书街(16)

戏说中书街(16)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戏说中书街(16)

    十六、永乐版遗失之谜

    永乐版(又称正版)的《永乐大典》的下落的第一种说法是清朝末年的那位藏书家缪荃孙(公元1844-1919年)提出的毁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皇宫乾清宫的那场大火。可是乾隆(公元1711-1799年)年间,清政府对宫中藏书清理结果编成的《天禄琳琅书目》却已经不见那个版本的记录;加上史书中关于乾隆曾经大规模的在民间查访《永乐大典》的记载,似乎也质疑了《永乐大典》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真实性。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二种说法是现代大文人郭沫若(公元1892-1978年)提出来的,他认为是毁于清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那个时候,明朝灭亡、李自成率领他的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可是不过短短40天,吴三桂、多尔衮组成的满汉联军便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从山海关近逼京师,恼羞成怒的闯王在匆匆撤离北京之际,下令放火焚烧紫禁城所有的宫殿和城楼,而永乐版的《永乐大典》就毁于那场大火之中,言之有理,可惜没有足够的证据。

    第三种说法据说就是现代大学者钱钟书(公元1910-1998年)对他的门生说过的那句话:“如果《永乐大典》正本还存世,永陵就是应该找而没找过的地方。”也就是说那部巨著很有可能跟着喜欢《永乐大典》的嘉靖皇帝殉葬了,深埋在永陵地宫里,虽然时至今日,永陵仍未发掘,可是用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进行探测,发现里面早就被水淹没,永乐版的《永乐大典》几乎肯定早就不复存在了。

    不过,以上这些所有的说法仅仅都是猜测而已,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按照重量估算,即便是现在想要搬运全部的《永乐大典》,至少需要四辆载重卡车;而如果按容积估算,则可能需要太多。可就是那么一大堆庞然大物,不管是被大火焚烧,还是被嘉靖皇帝陪葬,居然在各种史书的文字上找不到任何记载,在当年的相关回忆录中也没留下只言片语,如此神秘、如此诡秘,的确是极为少见。无怪乎弘历(乾隆)(公元1711-1799年)也曾写诗对《永乐大典》的散佚十分惋惜:“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

    而那部重录的《永乐大典》(或称嘉靖抄本、或称副本)到了清雍正年间(公元1722-1735年)时,由皇宫中的文楼改藏于翰林院敬一亭;而到了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修《四库全书》时﹐总裁大臣纪昀(纪晓岚)清查的结果却叫人大吃一惊,他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那些不翼而飞的嘉靖版又上哪里去了呢?调查结果很遗憾,就是出自于一些文官大臣的监守自盗。

    有史料记载的有监守自盗的。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那个《四库全书》的纂修官黄寿龄费尽心机,竟然私自将《永乐大典》六册带回家中,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居然被梁上君子偷走,无奈之下,黄寿龄只好奏报。乾隆皇帝得讯大怒,令步军统领尚书英廉严格访查,缉拿窃贼。因为门禁森严,搜查严密,京城的大小书肆店铺又不敢收购,盗贼一时无法脱手,只好在深夜悄悄将这六册书籍放在大臣每天早朝都会经过的御河桥边。就这样,六册《永乐大典》失而复得,乾隆皇帝在喜出望外之际,仍下令将纂修官黄寿龄罚俸三年,同时又命令翰林院四库全书馆制订严密措施,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将宫中秘籍携带出宫。

    不过对于那部珍贵的嘉靖版的《永乐大典》,重新开始的又一次浩劫就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英法联军侵占北京。除了洗劫圆明园,连翰林院也遭到了劫掠,期间丢失了大量的珍藏秘籍,其中就包括《永乐大典》;四十年后的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大肆抢劫,位于东交民巷的翰林院因为紧邻使馆,自然沦为战场。

    据史料记载,贮存《永乐大典》的翰林院是“被义和团拳民焚毁”的,藏在敬一亭里面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秘籍大部分葬身火海。英国人普特南·威尔在《庚子使馆被围记》一书里这样描述:“翰林院里的藏书排列成行,一望无尽,这些都是前人苦心经营的文字,都是手抄本,大约有数千万卷!这些典籍,与黄金等价。在猛烈的枪声中,有人将火抛入翰林院中,无价之文字大多被焚。龙式池子和井中书函狼藉,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的书籍,都是手订本。也有善书者抄写的文字,都被人随意丢弃。在使馆中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看见宝贵的皇宫秘籍如此之多,都是平时所不能见到的书籍,心中不忍,拣选抢归。自火光中寻觅一路,抢之而奔!……”

    所以说,战争就是对文化最大的摧残和破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