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印象宜昌 > 五中以前的故事(16)

五中以前的故事(16)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五中以前的故事(16)

    (上世纪八十年代宜昌五中校园与南湖)

    最后一张珍贵照片就是拍摄于1962年7月23日在原来五中后操场那栋两层的教学楼下的全校教职员工的合影,虽然那仅仅只是五中教职员工至今众多的合影之一,但对于宜昌五中的历史而言,却是那个学校一个难忘的瞬间。建校之初,因为各种因素影响,五中在宜昌地区全部27所中学的统考成绩中居然排名末位,十分堪忧,经过全校师生的奋力拼搏、茹苦含辛,终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把五中的统考成绩提升到全区第二位,所以说:"生优则校荣,师优则校兴",那个时候的师资力量是五中历年来最强的。

    照片中坐在前排正中,因为天热,手拿大蒲扇的是时任五中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的王永团(1930-2013年),河南省鲁山人,读过大学,当过解放军,去过朝鲜战场,那位在战场上失去了右眼,荣立过战功的他一看就是一个心豁达、不拘小节之人,既有读书人的雅致,也有军人的火爆。1958年来到五中,1970年开始担任解放初期曾经和五中这片土地有过一些关联的宜昌一中党支部书记,后来还担任过市文教局副局长、市文化局局长、市委党校副校长等职。

    坐在王永团左侧的那个扎长辫、穿花衬衫白长裤的女子是时任五中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的彭彦(1931-2013年),湖北沙洋人,抗战胜利后读过宜都师范,在这片土地上参加过行政干部学校第一期的学习,毕业后先后到共青团市委、市公安局等部门工作,可没想到转了一大圈于1956年又回到了宜昌五中,看来这也是历史的巧合。1965年她离开五中后又很巧的在1970年担任过那所曾经与五中有过关联的宜昌三中的党支部书记、校长,后来还担任过文教局副局长、宜昌市妇联主任等职。

    坐在王永团右侧的那个留着平头、穿着,带着一脸和蔼笑容的男人是在宜昌教育界颇有名气的崔传礼(1927-1988年),江陵人氏,大学毕业后于1951年被聘为宜昌五中的前身、宜昌中学(初中部)的教师,后一直在五中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直到1982年担任宜昌市副市长、市民盟副主委才离开五中,他在那张照片的三位校长中在五中执教和担任领导的时间最长。可惜于1988年3月18日到武汉参加了湖北民盟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后,返宜途中因车祸不幸身亡。

    站在后排中央个子最高、微微仰着头、神情似乎有些傲气的那位男人是原籍河北武清的五中职员张宝坤(1913-1977),1952年开始五中工作直到退休。先后担任过学校门卫、电工、花匠、保管等职,除了是一位多面手,还有一身功夫,嫉恶如仇,待人真诚,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中都颇得好评,曾多次荣获市级劳动模范,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最为令人难忘的,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段极为混乱的时期,凭着一己之力和凛然正气,奇迹般的力保五中校舍和财产不被破坏和不受损失。更叫人称奇的是,他的小儿子张华新后来也成为了五中的一名教师,也许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好的诠释。

    坐在照片前排的最左边、面对镜头似乎有些紧张、也有些腼腆、短发却有些张扬的董泽贵老师,别看在合影里有些貌不出众,默默无闻,如今95岁高龄依然健在的她不仅是五中目前最高寿的老一辈,更重要的是她的家族四代人中,一共走出32位教师,而她的孙女董翼竟然还是那所与五中有过关联的宜昌三中的教师,就不能不叫人感叹命运的如此凑巧,也不由得想起那句很动人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词。

    在那张照片当中,既有站在后排那个信奉"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从参加工作就在五中一直工作到退休,当时显得十分年轻、充满自信和希望的教师孙文泉;也有前排左起第二的唐玉美,身穿一身青色的短衣,在整张照片中似乎和其他人的装束格格不入,面色严峻而镇定,更有一个左手搭在右手上的习惯动作,那是出自大家闺秀或是极有教养的女性的特有姿势,说明她与其他人的确有所不同。如果读过宜昌党的早期历史,如果说起关于她跌宕起伏的人生,也许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当然那与本文无关,与五中无关,不说也罢。

    (感谢张华新、崔宜林、代昊提供的资料和对那段老历史进程的预审)

    (初稿于2017年3月16日,修改于2017年3月18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