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印象宜昌 > 回眸中书街(149)

回眸中书街(149)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回眸中书街(149)

    一四九、城市与女人

    从上世纪末到如今,在神州大地上轰轰烈烈开展的大兴土木的城市改造中,真的使得不少的城市旧貌变新颜:大道辽阔、高楼林立,不管是千人一面的塔楼还是各种各样被人吐槽的奇怪建筑纷纷拔地而起,白日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而到了晚上,又有灯红酒绿、笙歌飘飘,就被说成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成果。

    只是有趣的是,对那些越来越大的改变虽然一直极力鼓吹,但绝大多数人却根本不买账,如果去京城,当然还是去看故宫、爬长城;到杭州还是只看西湖和雷峰塔;上海的豫园、城隍庙游人如织,到苏州去一定要看江南园林艺术,到武汉如果不去登黄鹤楼、到汉正街逛逛就等于白来;而如果来宜昌旅游,还得清早到福绥路过早(宜昌话:早点),逛一圈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回来已近黄昏,在老城区的那些老街小巷转转,随便找一地皮摊(宜昌话:路边小摊)喝点小酒,吃点小菜,听点小歌、吹点小风,听其他的食客用宜昌话说些宜昌的故事,那才算是真正到过这座很有些特色的水电城。

    上世纪末的时候,有人曾写道:献福路、新民街与民主路的交叉路口,旧时曾是宜昌城内的繁华商业区,各种店铺均设于此。如今在路口,还有一间水房,这可能是宜昌的最后一间水房了。卖水的张老太80多岁,孤身一人,在这里卖水20多年。现在自来水一毛钱一担,一天只卖得一元多钱。张老太眯着眼睛说:“想当年生意好的时候,排长队,一分钱一担,一天下来能卖个10多块。”张老太在这里一坐就是几十年,历尽了世事的沧桑,也看尽了历史的云烟。

    在那篇文章中,作者把那间水房比喻成一个行将入土的老妪,非常恰当而且很贴切。

    于是,有人就把某些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既在老城区保留自己原有的特色,又在新区大力建造高楼大厦,就被形容为新婚不久的年轻少妇,既还带着少女时代的年轻与冲动,也包含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既还残存着未婚前的恋爱的感觉,又有了婚后两情相悦夫妻生活的甜蜜,使得走在那类城市的大街小巷,现代气息扑面而来,而传统文化却依然无处不在。

    也有人将科技进步、市场繁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且现代化程度高度发达的城市形容为是脸上涂脂抹粉、身上绫罗绸缎、在t形台上走着猫步的漂亮模特,尽管外表光彩照人,可如果铅华洗尽,就会发现在她们身上总有那么一些舞台上看不见的暗伤和软肋,文化底蕴不足,个性不突出,缺乏艺术的张力和十足的美感。

    有人将那种因为某一产业发展而突然崛起的崭新的城市比喻成是一个从农村走进城市打工不久的村姑,尽管用高昂的化妆品和网上淘来的与某人同款的服饰打扮了自己,也沾上了一些时尚的影子,还带了些城里女人的傲慢,但是在举手投足上仍有那么一点点的笨拙,尽管用脂粉将脸蛋变得面目全非,可一张嘴就是土得掉渣的乡音。

    还有一些从千年古城突然变成时尚之都的城市则是属于那种经过扫黄风暴之后转场网络直播的东莞小姐。那可是真人美女直播秀,可以在线面对面互动、在线视频交友、k歌热舞、还可以根据要求视频表演,让观众寻回怦然心动的感觉!不需要和原来那样千人骑、万人跨,却也赚得盆满钵满,一不留神,制造一些小噱头,还可能成为网红,只是本性未变。

    而那些虽然早就开始城市改造、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缘故却依然半新半旧、在建设中有些矛盾的城市却更像是一位徐娘半老的女人,眼看着自己都开始奔五了,已经到了一个噤若寒蝉的年龄段,对着镜子,头发的灰白、眼角的皱纹、腰间的游泳圈,都使得她时常感叹岁月是刀,刀刀催人老;生活如水,逝者如斯夫。然而在那种女人的骨子里,却依然保存着对美的向往和渴望,虽然青春不在,却依然期盼自己涂脂抹粉、精心打扮之后风韵犹存。

    由此联想起宜昌这座古城的沧桑之变,于是就把解放路、陶珠路一带形容成被打进冷宫的贵妃娘娘,虽然容貌依旧、风华也依旧,却因为当年的一念之差,冒犯了君王,如今即便还是丰乳肥臀,却无人临幸;夷陵广场、cbd一带可以是新贵女人,穿着裘皮大衣,戴着大大的钻戒,手里不经意的捏着lv限量版的包包,仪态万方的从豪华的凯迪拉克里走出来。

    葛洲坝转盘一带可以是一出轨的中年女人,为难以取舍而柔肠千断,因为她既向往新生活的刺激,也留恋现在的平淡;既可以跟着情人远走高飞,却又舍不得还没有成年的儿女;开发区一带则像是独坐庵中的尼姑,万念俱灰才会遁入空门,虽然与繁华只是一门之隔,却因为经历了风花雪夜而心静如水,只是乌托邦似的期盼有一个理想的来生。

    胜利一路、十三码头一带则是在街边发宣传单的女生,对路人笑容可掬,热情招呼,只有自己知道,笑容是职业性的,对待路人的态度更是逮一个算一个;而伍家岗、东站一带最像是进城卖菜的农妇,因为对城管天生的畏惧,就只能在背街僻巷叫卖,明明是在三峡物流园接的菜,却硬说是自己种的;而学院街、中书街一带则更像是城市里屡见不鲜的那些中年大妈,既有叫人受不了的泼辣脾气,也有浓浓的母性而延伸出来的爱心,还有对过去深深的留恋,对今后夸张的想象,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满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