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印象宜昌 > 回眸中书街(136)

回眸中书街(136)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回眸中书街(136)

    一三六、鸟枪换炮

    谭家的那栋板壁房改建成砖瓦房应该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个时候,谭老大已经开始跟着谭老爷子学瓦匠,两个泥瓦匠根本不需要请别的瓦工师傅,全家人只需要推着一辆板车到处去捡半截砖(宜昌话说的是半头砖),请得几个木工就可以开工了,不过当时所建的仅仅只是一栋长方形的平房而已。

    谭家人丁兴旺,虽然目不识丁,可干了一辈子泥瓦匠的老爷子很有本事,家里陆陆续续添了不是一个、而是整整四个儿子!好在那个时候,家里只要有一个人工作就可以养活全家,虽然不过就是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好在那个年月上学不要钱、看病不要钱,结了婚单位还可以包分房子,过得紧巴巴,却也没什么压力;谭家四个全是男孩,自然就是家大口阔,后来随着孩子长大,也就有些捉襟见肘。谭妈妈会做饭,经人介绍,也出去打工,慢慢的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成了宜昌二中食堂里的一名员工。

    谭老爷子是个很有手艺的泥瓦匠,牌子在宜昌很叫得响,还是东门外正街上的建筑一团(后来的建筑一公司)的技术骨干,手下的徒子徒孙多着呢,谭家建房的时候就来了不少人,还包括木工、电工、油漆工要有尽有,这也就是当年的一种规矩,各种工匠相互帮忙,到了开工之日,只需要将建筑材料备齐就行了。半截砖一样也可以将砖墩和砖墙砌成一级棒,架好屋架、钉好木檩、排好小青瓦,里外墙全抹上一层水泥沙浆,装上门窗就大功告成了。

    可不过就是十年功夫,谭家的烦恼又来了:虽然谭老大已经结了婚,老婆分得了柴油机厂的宿舍,高高兴兴的搬出去了;可是谭家老二也长大了,女朋友也进门了,谈婚论嫁迫在眉睫,可是那栋只有两室一厅的平房无论如何也折腾不出一间婚房来。左思右想终于有人想出了一个点子:将平房升为楼房!好就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那个时候,只要没占公共地盘、只要给居委会打个招呼、只要是房屋的业主、只要自筹资金、不找政府麻烦,就没有人来拆违。

    谭家将自家的平房升成楼房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而且不过就是在墙头多加几层砖、安上两扇窗户通风、再把升高的屋顶盖上即可,加上那个时候,谭家老二也子承父业,干起了瓦匠,一家三瓦匠,这样的加层维修新建根本不算什么。读者也可以从前一章开始的那幅谭家的照片上看出:当年新加的那层二楼很矮,走到面朝学院街的窗户边还得弓着腰,根本不像四周那些后来建起的两层楼那样又高又大,那是因为当时的人都还算老实,只要能简单满足居住需要就很知足了,不像如今的人心,个个都有一个勃大的梦想。

    可是那个时候,谭老爷子依然还是建筑界的技工魁首,谭家老大、老二又全是瓦匠,谭老大还是那一带知名的江湖老大,自然一呼百应;再加上那个长得很英俊的谭家老三已经在献福路的毛巾厂工作,嘴上的功夫了得,朋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再加上已经读高中的谭家老四也是一个广交朋友、人缘不错的年轻人,就自然少不了捧场的、帮忙的。

    本来没什么重要的修缮因为这些因素的叠加却糊里糊涂的变成了一项工程:一辆翻斗车运来一车红砖,一辆东风车拉来半车水泥,天知道是怎么混过木材检查站的一车松木堆放在本来就不宽的中书街路边,而那些和石灰水泥的、筛沙的、做门窗楼梯的的木工的木马全都在学院街边一字摆开,有警察路过,一板脸想要制止,却被旁边前来帮忙的熟人不由分说就拉到谭家设在左邻右舍家里的流水席上喝酒去了,宜昌有句俗话:“政策是死的,方法是活的。”

    大家都是懂得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