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115)
回眸中书街(115)
一一五、皇帝怕洋人
冬日的浓雾往往直到中午时分才会从江面上消散,所以,即便是那艘机械化的江河号轮船开足马力,抵达宜昌的时候也会到下午5点。盖洛这个老外对这个西陵峡口的小城的第一印象是“港口停泊着无数的当地船只,高高的江岸上,一栋栋洋房鳞次栉比。”后来他才知道,轮船刚停好,就有一艘木制的中国兵船立即开了过来,有一位官员走上甲板,声称受命前来见盖洛,他知道,这是在武汉受到湖北总督端方热情款待而引发的地方官府做出的反应。
有人对满清最后几任统治者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概括:道光皇帝不怕洋人,但是,鸦片战争输了;咸丰皇帝很怕洋人,可是,圆明园被焚烧了;同治皇帝没怎么和洋人打过交道,亲政不久就得梅毒死了;光绪对洋人又怕又敬,可洋人就是不尿他;慈禧太后真怕洋人,但又不得不跟他们打交道,只好时时处处都顺着他们,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宣统皇帝也想向慈禧太后学习,可等他想行动的时候,民国政府收回了他的权力,他就一直有个想出国的梦想!
由此上行下效,所以才会有“百姓怕官,官怕皇帝,皇帝怕洋人,洋人怕百姓”这样的民谣泛滥。不过,经历了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失败、经历了八国联军和宜昌教案,清政府对盖洛这个新来的传道士不得不给予充分的重视。关于盖洛与端方在武昌的会见,《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一书中有详细记载,认为写的很不错,充分的说明了一位封疆大臣都对老外毕恭毕敬,宜昌的地方官员对盖洛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篇幅较长,特分为两个章节抄录如下。
——在汉口,我受到了殷勤的款待。我们约好了虎年冬月二十日(190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的下午4时去拜访端方总督。所谓“我们”,其实就是指我本人、章必成先生(笔者注:被称为震撼时代的剑桥七杰之一,1885年从英国来到中国开荒布道)和美国领事馆的一位代表。在我们一行三人到达之前,湖广总督就已经拜见过了美国领事,并和他一道安排了一个跟我见面的仪式。
——总督大人对我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兴趣,大概与北京发来的电报指令有关。无论如何,他做了种种安排,使微不足道的我受到了特别的礼遇。而当时的汉口,正值暴雨瓢泼,扬子江上游的各种轮船都被迫停开――或者说,都被搁浅在岸边的泥泞和沙滩之中。于十九日正午时分溯流而上的那条船,也许是10天内唯一能行动的船只了,所以我通过尊敬的领事请求在当天上午9点半拜会总督大人,我的请求得到了欣然应允。
——我们坐上左摇右摆的黄包车,经过美国领事馆,再拐过一个弯,就上了一条美丽的堤岸,那是铺砌整齐的前滩大路。这条中国最美的路,或称街道,只限于洋人通行。即便那些十分富有,乘坐一流马车的中国人,也都被禁止上路。人行道的限制更加严格,凡是中国人,哪怕一只脚都不得踏上。
——苦力们拉着我们的黄包车,沿着弯曲的道路,穿过了几条泥泞不堪的狭窄街巷。两边竖着许多高高的路牌,上面写着,或者说刷着各种各样的路标,还有些天朝人的奇怪象形文字。而那些低矮而宽大些的路牌则写着英文,它们都是横向立着的。我们必须乘船过河,因为总督阁下住在河的对岸。每年的这个时候,江水都比较浅,要是在夏季则会高出50英尺。届时,那些住在岸边的低垂草檐下的穷人,就不得不四处寻觅,希望找到其他更好一些的安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