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端阳划龙船(一)
大端阳划龙船(一)
【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之一)】
旧时宜昌有三大热闹时节:一为“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也就是辞旧迎新之意,各地大同小异。二为清明“赶堆子”,本土风俗极为独特,按下暂且不表。端午节除了挂艾蒿、吃咸鸭蛋、喝雄黄酒之外,还有下河(宜昌话,到长江边的意思)看“划龙船”(又叫“划龙舟”)。这一群体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位于渝东鄂西、长江黄金水道咽喉部位的宜昌城区每年一度的划龙船自有与众不同之处,而且曾经盛行一时。
关于划龙船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王的一种祭祀活动,隋代的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则把它划入夏至这一天的娱乐活动中,《淮南子·本经训》所说“龙舟鷁首,浮吹以娱”,就是划着龙船一边奏乐、一边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史书上均有历代帝王临水边观看划龙船的记录,比如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船,清代的乾隆、嘉庆则在圆明园的福海进行观看。
划龙船如何由一项娱乐活动转变为竞渡体育、由帝王将相的高档欣赏转变为市井百姓积极参与的节庆活动,同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为了打捞投江自尽的屈原,必须力争上游;有人认为南方人(尤其是江浙)素来争强好胜,任何活动都得分出个胜负,所以划龙船就逐渐演化成夺标竞渡。这在宋代张择端的《金明池夺标图》中反映得淋漓尽致。
《晏子春秋》称:“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而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戴表元在诗中更指出:“十里不同云,五里不同雨。”这都说明因为环境不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也就不同。就拿龙船来说,在没有规范之前,彩扎的龙头式样不一、龙船的船身长短不一、木雕的龙尾重量不一、划手的数量同样不一。
旧时江浙一带的龙船又大又长,有的还分为上下两层,水手执长钩立于船头,船头亭上,有孩童扮成的龙头太子,船尾有孩子们表演的“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等造型,有些类似后来的彩船出游。而在多次代表国家出征并屡获殊荣的广东顺德,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前者体积大,装饰美观,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小,重在划速。
还有一种盛传龙船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那里曾经是屈原的流放地,他在《湘君》一诗中表达的“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也被硬说成是对当地龙船的赞美。那里龙船竞渡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原始古老的民间习俗,比如形成以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的习俗,龙船初五下水,十五上岸,平日操练,十四、十五竞赛,整整十一天。与宜昌的风俗有些吻合,就是不知道究竟是谁先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