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印象宜昌 > 清明节赶堆子(6)

清明节赶堆子(6)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清明节赶堆子(6)

    ▲1909年宜昌东山寺外几乎全是墓地

    不过,自明清以来,宜昌最大的墓地无疑就是位于城区以东,北起葫芦包、南到付家冲,延绵数十里的大梁子山(注:俗称“东山”)了。据韩步青所说:“以前,东山上除了”东山寺”、”昭忠祠”两座庙宇外,居住人口很少,满山都是坟堆,都是庙地。”大和尚超明在《宜昌佛教的变迁》中也回忆说:“当时(注:指东山寺)当家的和尚名大满(原注:曾在沙市章华寺当方丈),寺内还有两个和尚。庙里年收租约一百石,东山是坟地,葬坟的人家要给坟地钱,少的三五元,富有者给的钱就更多。”

    在查阅史料时,读到一令人拍案惊奇的旧闻,抄录如下,给各位看官看看。

    据1926年3月25日第23卷第6号《东方杂志》“宜昌”篇记载:“宜昌虽为大兵广集之地,距城三数十里外,即有土匪出没。”“土匪劫法,愈出愈奇,昔日只知攻破村庄,尽其所有,掠掠以去而已,后因人人均有戒心,贵重财物,徒匿他处,劫村多无所得,遂发明架票(注:又称”绑票”)方法,被架着欲保全性命,不得不应其勒索。”

    “近年因有可架之资格者,多以避入城内,或远飞他处,票无从架,则以掘祖坟相挟,名为”搬堆”。欲某家出钱若干,则先下一书,限定时日,如不应允,则实行”搬堆”,掘出骷髅,置粪窖中,略有孝思者,不忍见祖先枯骨,受此蹂躏,只有出钱了事。无知识者,觉祖坟被掘,必殃及子孙,亦不得不应其诛求,法更妙矣。”“总之方法层出不穷,非扰至野无人烟,地无寸草不已也。”

    笔者以前一直以为东山上的累累坟堆都是宜昌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发展经济,增加粮食生产,满足民众所需而进行的东山农田改造中被铲除的。在查阅史料时,才知道其清除墓地的行动最早来自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设在宜昌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辕”为了推行“新生活运动”而在1936年1月22日成立的宜昌建设委员会决定建设东山公园。

    从那部刊登于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4月《鄂西政治丛刊》之二的《宜昌建设委员会三月来事业概况》(注:以下简称《概况》)一文中可以了解到,“过去市民生活,颇多趋于不规则,而烟赌娼三害乃风行一时。”“为改善市民生活,挽回此种颓风计,则于宜昌城郊辟一大规模之公园,以供十万市民业余正当之游乐,实属当务之急。”

    《概况》规划指出:“东山公园区域,乃以东山寺及昭忠祠所在二山峰为中心,以其四面山麓为范围,总计面积约一千亩。该处空气清新,形式优胜,且有距城不远,便于市民游览。为该处素为宜昌丛葬场所,坟墓累累,甚碍观瞻,需要设法补救。且其中有私人土地,自应备价收为公有,方便人民不受损失。”因此决定:“嗣后在此公园区域内,绝对禁止葬坟;至现在已有之各坟墓,其有坟主者仍准保留,但在本年植树节前,应由坟主本敬宗追远之意,在坟地周围一律植树,其过期尚未植树者,则以孤墓论,得由官厅自由处置。”

    由此可见,当年东山上的坟场因为建设东山公园,早在“新生活运动”中就已经被铲除近半,而在抗战期间,“收复宜昌”一战,国军和日军在东山上反复争夺,兵力处于劣势的日军出动飞机进行了狂轰滥炸,连东山寺也毁于炮火之中,原来建设东山公园保留下来的私家坟墓也基本毁损殆尽,而到了解放后建设东山之时,所剩无几的坟墓也就不复存在了。

    埋葬在那一大片东山坟场其中最著名的坟墓莫过于以下三处:位于刘家大堰的刘一儒(刘尚书)之墓,毁于抗战期间日机的轰炸;位于现在清江大厦的王篆(王天官)之墓毁于文革“破旧立新”之时,位于原宜昌七中校内的张忠孝(张总兵)之墓不知毁于何时,有待知情人告知。当然,这才是历史真相。

    多说一句,现在宜昌把“移坟”也称作“搬堆子”,与“清明节赶堆子”则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