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印象宜昌 >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4)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4)

    【宜昌人民广场欢庆春节】

    普及一下知识,1949年后,我国才真正采用公元纪年制,所以大年初一头一天在过去的文章中被称为“元日”。于曙峦介绍当时的过年风俗是这样的:“宜昌元日陈酒醴,燃灯烛,子妇夙兴,各盛服祀神,男子出门行礼,谓之”出天方”。子女拜家长,亲友互相拜贺,三日市无交易,地不扫除,禁水泄地。初三烧门神纸,十五制糯粉为丸,名曰”元宵”,晚张灯禧,自初十至是日,有少年辈,饰妇女装,做采茶之状,歌唱作态,金鼓喧阗,又裝演杂剧,舞为”故事”,并出龙凤走马各灯颇行熟闹。”这就把宜昌春节的全过程都说清楚了。

    不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川军和鄂军、北洋军和北伐军在宜昌打来打去,日本人又接踵而至,加上内战爆发,就和于先生所说的那样:“因时局不靖,当道禁止,(元宵节)已无旧日之盛矣。”再想一想我所知道的后来的宜昌元宵节盛况空前,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的宜昌因为三线建设增加了不少大厂,葛洲坝工程局带来了十万新增人口,使得原本不过十多万人的峡口小城一下子扩大了一倍多,都说人多好种田,其实人多了节日也就更热闹了。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春灯节。这一天也是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我国本土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还有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这样,“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于是,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日子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宜昌素来就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之说。也就是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欢聚一堂的时候家里的火一定要旺,“年”才不敢进来;正月十五的灯不仅要多,更重要的是要“闹”,那样才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将会是一个美好的年份。

    那个时候夷陵广场还叫人民广场,也没铺上草坪请勿践踏。平时就是运动场,到了元宵节,有关部门就会在那里举办龙灯比赛。一下子就会从四面八方涌来几十条颜色各异、大小不同的龙,还有纺织行业组织的“母龙”。当然还会有舞狮表演,记得某一年有一舞狮的组合居然能在锣鼓声中摇头摆尾的爬上摞得高高的七张八仙桌,那可是真功夫,看得人瞠目结舌。

    那个时候还没有琢磨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整个广场虽然被蜂拥而来的观众围得满满当当的,可是除了卖甘蔗、卖瓜子的小商小贩,少有大型商业机构抓住那个商机。倒是那时刚开始发行彩票,元宵节就是一个机会,即开型的,中了大奖就把那个人架上汽车,披红挂彩,在中心城区的街上显耀一番。实话实说,不像中状元后的“跨马考官”,倒和过去枪毙犯人以前的游街示众差不多,也是好笑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