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标磨基山(20)
宜昌地标磨基山(20)
自从夷陵长江大桥通车后,从中心城区的北山坡乘27、28路公交车仅一站就到了磨基山门口;如今虽然没有了轮渡,可是在大南门乘水上快艇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抵达磨基山脚;其实从大公桥上桥,优哉游哉的步行过桥也就不到一公里,既看了江景,又锻炼了身体,只要不是雨天,只要不赶急,何乐而不为呢?
江南的磨基山与江北的宜昌城区隔江相望,虽然不高但足以俯瞰全城,虽然不远但可以使人亲近,不仅是宜昌的天然地标,也是一个可以登高望远的天然观景台。山脚的那个观景平台虽然宽敞,可毕竟视野不够开阔,只有登上山顶,站在最上面眺望宜昌中心城区,可以看见近处的国际大酒店、御江一品、金江银座,向上游望,还有长江瑞景、电力钟楼、强华大厦和滨江一号;向下游望,万达广场、江临天下的建筑群才可以尽收眼底。
因为临近长江,早晚温差大,春秋之时经常会从江面上升腾起一些丝丝缕缕的薄雾,有时候太阳升起的时候就会散去,有时候不知不觉薄雾会变成浓雾,就把天地之间全变成了海市唇楼。那样的话,站在磨基山上,江北的街景就变得模模糊糊,城郭的身影就变得隐隐约约;浓雾中也看不见江面,却听得见大轮船庄严的汽笛声,也听得见小渔划噗噗的轮机声,还有些白雾随着水汽在江面上缭绕,就会叫人恍如仙境。
雾中传来了钟楼的报时声,就有了些江风将雾气一点点、一层层的拂去,不经意之间,就慢慢看见了太阳的光芒,整个梦幻般的江景为之一变。那座蓝色桥身的夷陵长江大桥的尖塔和斜拉索就很有气魄的显露出来,沿江大道上行驶的车流和滨江公园里休闲的人群也和谐的清晰可见;看得见长江一路迤逦而来,江中船舶往来穿梭,就将那条经过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多次沉淀而变得清澈的江水划出长长的波痕,在阳光的辉映下,有了些金蛇狂舞的感觉。
随着生活的改善,也随着养生意识的加强,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现在即便不是周末和周日,每天清晨到磨基山爬山的人群都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张家湾(磨基山东部山脚)的景致经过修建改造就有了曲折小道、红花绿叶,远远看去层次分明,色泽艳丽,像图画似的。尤其是入口处那些大片的草坪,也就是宜昌周边很普通的小草,但不仅适合生长,而且抗旱、耐阴,还耐水湿,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耐践踏,不是像国内绝大多数广场那样引进的外国草种,虽然四季常青,可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其实,那就是典型的表面文章,本来就应该四季分明,矫情的弄成只有一种颜色,岂不是少了许多大自然变幻的美丽?
笔者最近去爬磨基山的时候还在正月时节,既不是阳春三月,山花烂漫,也不是金秋十月,落叶片片,只是山坡上有些树木开始绽放新芽,桃李枝头乍现蓓蕾。沿着上山的石板路一路走去,悬崖边的小草正在悄悄出土,坡地上的树木正在春风中泛绿,树林深处的地上依然满是落叶,还间杂着有些早就干枯的树果,有江风拂过,就有些沙沙作响;其间的树木有的亭亭如华盖,有的就仅仅是些歪脖子树,站在半山亭歇息的时候放眼扫视,颇有些原始丛林的感觉。
据说,在磨基山改造的问题上两方意见相左,一方认为坡地上的杂树林应该砍去重栽,以便形成系列;而另一方则认为不如随其自然,少一些人工痕迹,才是天然无雕琢之根本。谢天谢地的就是,争论的结果双方都认为,即便是现在时髦的改造升级,也必须保持磨基山临江正面的原始风貌,维护金字塔山体的自然轮廓线,鉴于磨基山旅游综合体已经破坏了这座山的山体周边的天际线,影响了视野的纯净度,于是亡羊补牢,就此停止了计划中的山顶悬挑平台、门户栈道、上山缆车和沿江亲水步道等项目的建设,无疑是件好事。
千万年来,磨基山就一直耸立在城区的江南,用它那令人生畏的独眼见证了宜昌的沧桑巨变:看见过那片土地是如何由一个古渡、江滩、渔村变成一座有着高高城墙和规范街巷的古城、再进化到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历史巨变;也见证了1840年墨池书院朗朗的读书声,1876年宜昌的开埠;见证了1909年川汉铁路的修建,1938年日本飞机对宜昌的首次轰炸;磨基山当然记得葛洲坝工程的盛大开工仪式,滨江公园和沿江大道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也记得伴随着一桥飞架南北的壮举,中心城区就有了那么多塔楼的崛起……磨基山记得这么多年来的历史沧桑,更记得在这漫长的历史光影中走过的那形形色色、林林种种的宜昌人。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磨基山永远都会这样岿然不动,站在城区的对面,静静地看着这条大江的潮起潮落,这座城市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