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最后两年(二合一)
轮胎圈的生产线稳定下来后,余恪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那就是效率太低了!
平均下来,一天最多产出七八百只轮胎。
余恪橡胶厂里的生产线路,从收集树汁,到制取橡胶,再到二次加工橡胶制成橡胶制品。
几乎都是工人手工制造,而非车床,自然效率高不了。
苦思冥想一番后,余恪不得不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
车床这玩意不是他做不出来,而是太耗费时间了,没这个必要。
不如直接从西方国家订购一批车床来得更合算。
于是余恪又发了封电报给张之洞,电报中阐明了橡胶厂的需求。
很快就收到了张之洞回信。
张之洞表示让他放心,这事他来解决。
余恪收到回信后放下心来。
张之洞人脉比他广得多,有他保证,自然不会出什么问题。
果然一个多月后,几名德国人便来到了莲花县,随之而来的还有一条马车队伍。
马车上放着十多台各种型号的车床,有卧式车床、落地车床、转塔车床等。
大部分是完整的,小部分因太过庞大或沉重被拆成了零件。
这些车床并非使用电力,而是像缝纫机一样的脚踏车床,十分原始。
而那几名德国人则是张之洞请来,帮助余恪安置和建立车床生产线的。
虽然余恪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这几名德国人的帮助,而且这几名德国人十分高傲,让余恪心里有些不快。
但余恪还是耐心的接待了这几名德国人。
毕竟这几个德国人是张之洞清来帮助他的,若是得罪了他们,张之洞会很难做。
之后,在这几名德国人的指点和帮助下,余恪橡胶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很多倍。
有了车床,一些原本要十个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两三个人就够了。
空出来了不少人手。
有了这些多余的人手,余恪便也可以开始生产其它的橡胶制品。
之前已经有了做自行车轮胎圈的经验,余恪便首先开始制造其他种类的橡胶轮胎圈。
当然,由于技术限制,充气轮胎暂时还做不出来。
除了轮胎外,橡胶厂同时也在尝试生产手套、皮管、自行车坐垫、胶衣等产品。
虽然短时间内很难做出合格的成品,但至少有了努力的方向。
生产这些橡胶制品说难不难,说简单也并不简单。
而且许多橡胶制品并非生活必需品,只有将成本降下来,对应价格定低一些,才会有销路。
又过了三个多月,所有的橡胶制品都已能够规模化生产。
但可惜的是,销销量并不像余恪仍未得到那么好。
橡胶厂每个月总计盈利只有七八千两白银,对于余恪和张之洞的事业所需的资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张之洞告诉余恪,他已经得到了一批豪商的支持,那些豪商愿意每个月支持张之洞一批银钱,共计有上万两。
但张之洞也要付出对应的利益,比如说降低商税等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两广地区的豪商众多,具都是腰缠万贯的主,不少豪商甚至将生意做到了国外。
能与这些豪商有利益往来,并获得他们的支持,是件好事。
这意味着张、余二人在两广的事业更加稳定了。
至少在战火波及到两广之前,不会再愁银子花。
但别人给的钱,毕竟比不上自己赚的钱花起来更自在。
张之洞曾想着尝试将橡胶厂的各种产品卖到国外,但结果并不理想。
余恪得知后才突然明白,橡胶厂缺少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想明白这一点后,余恪很快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首先必须是生活必需品,且并不容易很难仿制。
这样的产品,且是橡胶制品的产品,余恪脑子里有不少。
一、橡胶水壶。
这种产品最大的难点临时去除橡胶的气味。
橡胶水壶相比起其它材料制成的储水产品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不易损坏而且便携。
只要解决了异味的问题,就不怕没有销路。
甚至这种产品可以作为军需品,卖给国外许多国家的军队。
这一点就要靠张之洞来解决了。
想到就做。惊喜的是,仅仅花了几天时间,余恪就找到了去除异味的方法!
无异味的橡胶水壶产出后,很快就在国外打开了销路。
连带着余恪橡胶厂的其它产品的销量,也提升了不少。
橡胶厂的月盈利翻了几番,从七八千两白银提升到了两三万两白银。
橡胶厂的规模也越做越大,以至于原本那一千五粤武备军都有些不够用。
不得不再从附近几个县招募一些工人来。
余恪在莲花县呆了将近半年,等橡胶厂的生意稳定后,才回到广州。
这半年来,华夏大地上发生了许多事。
首先是白莲教。
在河南举事的那一支白莲教义军失败了。
倒并非清廷出手剿灭,而是这支白莲教义军自行分崩离析了。
河南白莲教的坛主李丰以三万人马围住了洛阳城,陷入僵持,但围了一个月也依旧没能攻下洛阳。
毕竟这三万人马大部分都只是被驱赶而来的灾民而已,并没有什么战斗力。
围了洛阳城一个月,这三万人马粮草供应不足,灾民也成片成片的饿死,甚至由于尸体处理不当,产生了瘟疫。
三万人马一个月后就只剩下不到五千。
大部分人马向其他地区逃散了,少部分白莲教的教徒依旧在死撑。
洛阳城内守军见白莲教大势已去,八百官兵在洛阳城守将武翀的带领下主动出击。
击溃了剩余的白莲教众,并活捉了坛主李丰。
而这时山西的白莲教坛主栾振坤,带着五万人马姗姗来迟,再次围住了洛阳城,攻城三日始终没能拿下洛阳,便又退了回去。
说到山西的白莲教,这教主栾振坤倒是有些本事,不到两月时间便将山西大部分城池攻陷。
手下人马也发展到了二十万,甚至组建出了五千骑兵,三千火枪兵。
实力大增后,栾振坤自封晋王。
栾振坤这么做,立刻触及到了朝廷的底线。朝廷再也无法坐视不理。
军机处诸位大臣达成了统一的意见,让袁世凯率领手下北洋新军平叛。
一个多月时间,袁世凯连拔十数城,几乎是摧枯拉朽地剿灭了栾振坤手下二十万军队。
并且一炮炸死了栾振坤。
清廷虽然已腐朽不堪,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是等闲之辈有资格轻易冒犯的。
剿灭了栾振坤势力后,袁世凯班师回朝,被朝廷加封为超一品三等忠勇伯,但实则是明升暗降,被削弱了军权。
北洋一派在李鸿章死后群龙无首,而袁世凯隐隐有统一北洋派系的态势,朝中几位执掌大权的大臣们,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袁世凯做大。
这一次派袁世凯去剿灭叛贼,实则是一次试探。
袁世凯心里也很清楚,现在还没到他冒头的时候。
一次轰轰烈烈的剿逆,虽然亮出了清廷的肌肉,震慑了一些人。
但也同时让一些有心之人,看出了清廷内部的混乱和虚弱。
前文说过,宗人府选择让恭亲王继位。
按照国法,宗人府有这个权力,旁人无从干涉。
但庆亲王也不是什么易于之辈,他掌握了朝廷财政大权。
慈禧死之前,这庆亲王便是慈禧的“钱袋子”。
户部几乎牢牢掌握在他手中,手下也有许多朝中大臣支持。
如今朝中这恭、庆两党斗得不可开交,势同水火。
甚至,朝廷隐隐有分裂两朝的迹象。
当然,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很小。
但不管是恭亲王还是顺亲王继位,都无法阻住大清日赴西山了。
自白莲教栾振坤被剿灭后没多久,沉寂了几十年的天地会,也开始举旗造反。
而且势头要比白莲教强得多。
天地会这次造反始于云南。
这些天地会的反贼乃是三十多年前,在广西建立‘大成国’的那些天地会反贼的余孽。
与黑旗军也有一些联系。
刘永福到底只是想余恪和张之洞一起造反的盟友,和余恪、张之洞穿不进一条裤子。
他被天地会的旧友说动,要和天地会一起举旗造反。
甚至跑来劝说余恪张之洞一起。
但余张二人没有同意。
时间来到一八八九年三月,慈禧死后的第十五个月。
天地会造反大业,也终于以失败落幕。
天地会有二十多万大军。
即便余恪张之洞与之暗中交易军火,天地会持有的枪支者也才两三万。
而且天地会各种后勤补给都跟不上。
内部山头林立,纪律不严,管理混乱。
除了刘永福手下的黑旗军,其余者和之前白莲教的乌合之众没有什么不同。
余恪和张之洞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没有选择和天地会一起举事。
天地会举旗一个多月,朝廷便派来了大军围剿。
主力军队是北洋新军,其他各地州府武备军从旁协助。
北洋新军战力不俗,用的都是从西洋买来的最先进枪械火炮,且战斗经验丰富。
天地会虽然来势汹汹,但也不是其对手。
仅仅半年时间,便被北洋新军击败,散落各处,溃不成军。
之后朝廷花了两个多月,就将天地会彻底浇灭。
刘永福见大势已去想撤回两广,希望张之洞和余恪看在曾经的情分上拉他一把。
张之洞和余恪商量过后同意了,但刘永福的黑旗军得打散编入新军,且刘永福要担任第九团的团长。
刘永福不得不答应。
天地会虽然战败了,但也极大地削弱了清廷的军事力量,并且进一步暴露了清廷虚弱的事实。
北洋新军在白莲教造反之前,共计有五万人,枪支弹药充足,有火炮五百门。
而在剿灭了天地会后,北洋新军只剩下三万出头,而且火炮也损毁或遗失了两百多门
不过,这段时间张之洞虽然明面上没有举事,但他一直没有听从朝廷的任何号令。
在朝廷诸位执政大臣眼中,张之洞恐怕与反贼没有任何区别。
不仅张之洞。
许多封疆大吏和地方武备军将领,也跟张之洞一样,起了二心。
既不听调也不听宣,将朝廷的政令当做狗屁。
虽然这些封疆大吏和地方武备军将领没有明着造反,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带头者而已。
清廷的寿命已经尽了。
一八八九年六月,新疆总督刘锦裂土封侯,自号西北王。
随之而来的众多地区的封疆大吏也跟着举起了造反大旗,不是自封将军就是自封王侯。
而张之洞和余恪也向世人宣告,反逆清廷统治,建立了一个名为南国的政权。
只是与其他造反者不同的是,张之洞和余恪并没有自封为王侯,而是建立了一个他人看不太懂的党派。(ps:这里不能细写,会封的)
相比于其它造反势力,余恪这一支更加稳固和强大。
毕竟余恪早在两三年前就着手准备造反了,时间上比其他人早了很多。
又过了两个月,余恪先后率领新军攻陷了云南省和贵州省。
这两省由于之前天地会造反,导致地广人稀,两省境内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势力存在。
几乎不费一兵一卒,余恪就成功将这两省纳入了南国的版图中。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南国没再继续扩张。
而是努力消化得来地盘。
稳固内部,招揽人才,颁布法典,收纳流民,修筑城墙,规划经济,发展商业农业,技术革新……
期间有其他势力领兵来犯,却被南国的军队轻而易举击败,并且理所当然地接收了对方的地盘。
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南国的实力要比其他势力强得多。
造反大业已经完成了大半,行百里者半九十,余恪自然不会半途而废。
但三年之期眼看临近,余恪还是准备前往下一个世界。
福爷曾隐隐表示,当余恪去往其他世界时,清末世界的时间是静止的。
余恪也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
一八八九年九月,余恪回到家中陪了家人两天后,将一百天运提交给天舟。
随后只见整个世界如同定格一般静止褪色,像在瞬间变成了一张灰色的照片。
余恪也跟着眼前一黑,昏迷了过去。
再醒来时,他发现自己所处的地方,并非是预想中的那片海洋。
而是身处于一片林影稀疏的树林中。